·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要闻 >> 正文
打造珠西桥头堡迎接“大道时代”

2016-01-07  来源:中山日报  【收藏本文】 浏览 595
▲1月5日上午,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进行座谈。

    深中通道时代,怎样才能实现中山与深圳的协同发展?如何避免出现资本和人才的“逆向虹吸”?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1月5日上午,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进行座谈。各界人士畅所欲言,重点围绕如何提前谋划迎接深中通道时代、中山创新优化发展、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和突破人才瓶颈等方面建言献策,对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提出建议。

深中通道
要主动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伴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利好的释放,未来中山将迎来“大道时代”,打造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和承接深港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主动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中山如何提前做好准备迎接深中通道时代的到来,是与会代表聚焦的话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市委会主委徐小莉说,一方面要做好经济发展这篇文章,承接好深圳产业的辐射和人才的溢出,另一方面也要升级城市管理,做好宏观规划。
    “有人开玩笑说,6199部队要来了。61是六一儿童节,就是孩子;99是指老人。中山非常宜居,一批中坚骨干在深圳工作,但是老人孩子在这里生活,今后可能会出现医疗、就学、城市交通的压力,还有物价上涨压力。”徐小莉认为,中山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做好民生方面的保障。
    “流通是双向的,希望提前谋划深中两城的协同发展规划,避免重复性。”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市委主委周信建议,中山要借助深中通道建设的契机,着力拉动翠亨新区建设以及各大战略平台的发展。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马志刚提出,深中通道的建设将对中山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要防止出现流出大于引进的“人才顺差”的现象。
    对此,陈良贤认为,深中通道建成后,两地人才、资金的双向流动将成为必然,中山要主动跟进,积极配合,大力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扩容提质等各方面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建设,通过进一步放宽积分入户入学条件、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等举措,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迎接城市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陈良贤指出,伴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利好的释放,未来中山将迎来“大道时代”,并形成 “四横四纵”、“三环十射”的黄金交通格局,助力拉动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助推城市转型升级,让创新驱动更加强劲有力,打造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和承接深港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主动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城市发展
提高主城区首善度推动城市提质
    散布在中山城乡的108个古村落是中山先民生活、生产、生存的历史记忆,是一部记载中山城市发展的史书,要进行合理“活化”,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谈及城市的规划提质,马志刚认为,提升城市颜值十分重要,除了三旧改造,独具文化、历史特色的古村落,如三溪村、福获村等,要保留原有的整体风貌。
    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会主委司徒伟湛说,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建议中山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我市独具专业文化特色的包装印刷基地、大涌红博城、古镇灯饰城、港口游戏游艺、三乡古玩,包括小榄工业设计园,一并捆绑打包,申报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
    农工党市委会主委路铭认为,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过程,要因地制宜,规划设计要与中山独特的地质气候特点相符。创建更多绿色空间的同时,要提前规划好城市高层建筑的布局,强化城市空间设计,才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此外,路铭还表示,散布在中山城乡的108个古村落是中山先民生活、生产、生存的历史记忆,是一部记载中山城市发展的史书,是香山传统文化之根。要进行合理“活化”,将文化休闲产业作为古村落存活发展的途径之一,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陈良贤说,在推动城市扩容提质上,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更加主动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提高主城区的首善度,加快构建“一主双核两副多片区”格局。

商业生态
打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
    商会就是要带领企业开拓市场,共渡难关。市里拿出15亿财政资金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资金池,实为雪中送炭之举。下一步,要大力强化企业和区域品牌效应,进一步延伸至行业品牌的建设和保护。
    “商业生态的改善和优化至关重要,要着力降低营商成本。”市工商联主席张传卫指出,2015年中山没有大企业总部外迁现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所增加,说明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提升,也反映了中山营商环境的明显改善。
    “因为现在经营成本高,企业确实缺钱、缺人、也缺技术,可能兼并重组的现象也有。新常态下,中小微企业要可持续发展,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惠企力度,从改善市场环境或者企业帮扶,实现抱团取暖。”张传卫表示,尽管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中山的产业发展仍面临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集群和龙头带动效应不够等问题。他认为,作为中山的长期战略,“工业强市”必须继续坚持,并且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珠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战略,打通“深中经济带”,启动企业家再造工程,大力发展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构建优良商业生态,社会组织、行业领袖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商会就是要带领企业开拓市场,共渡难关。”市工商联副主席、小榄商会执行会长李健标提出,市里拿出15亿财政资金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资金池,实为雪中送炭之举。下一步,要大力强化企业和区域品牌效应,进一步延伸至行业品牌的建设和保护。
    市工商联副主席、古镇商会会长区炳文认为,要坚定做百年老店的信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走出去”擦亮古镇灯饰品牌,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努力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他还希望,政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商事登记、企业投资等改革,降本增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陈良贤表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靠拼资源、拼消耗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沉下心来,保持耐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要以整治灯饰产业为突破口,提升中山产品的整体质量,维护“中山制造”的整体形象。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建立更多与产业布局相关的快速维权中心,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创新
必须先打好基础保持“耐性”
    中山必须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换,通过加大技改、培育和激发创新要素、提升产业层次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全市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谈及科技创新,农工党市委会主委路铭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不一定要覆盖到每个镇区,要注重“质”而不是“量”。此外,要着力促进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发展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新型金融业态,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的翅膀。
    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市委会主委吴竹科认为,创新驱动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驱动,而在资本市场的两个轮子中,上市是后轮子,风险投资是前轮子。对于创新创业而言,风险投资不仅提供了血液,也是重要的风险分担机制。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壮大多层次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聚焦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张传卫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去年1—9月份,我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3.4%,引入大量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设备、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投入“技改大潮”。企业要积极用好技改专项资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模式,提高生产率,焕发新活力。
    “在创新发展的路上,要有‘耐性’。必须先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培育和完善,而后才是成果转化效益。不可能‘吹糠见米’。”陈良贤强调,中山必须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换,注重发挥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加大技改、培育和激发创新要素、提升产业层次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全市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人才
营造良好环境让本土人才回归
    鉴于我市雇员占比和流动性,可建立全市统一的雇员人才资源库,统一招考,可根据申请和岗位需求分配。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叶小舟提出,中山每年有一万多名学子上大学,常住人口的留学生比例也很高,政府多年来都特别注重引进和培育人才,也不应该忽略对本土人才的关注。叶小舟认为,本土人才有乡土情结,对中山的归属感更强,创业就业的稳定性相对更高。建议对这些人才进行摸底,并营造更好的环境让本土人才回归家乡、服务家乡、发展家乡。
    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章美锦指出,我市的人才引进过程中,户籍制度改革是痛点。希望通过积分入学等更加柔性的政策,进一步统筹中职之间、民办和公办之间等教育资源,以逆向思维解决“留人”问题,在教育入学等大环境上、在人才评价机制和服务上下工夫,让人才在中山有更多成长的机会。
    马志刚还建议,鉴于我市雇员占比和流动性,可建立全市统一的雇员人才资源库,统一招考,可根据申请和岗位需求分配,此举可减少因人员流动,而带来原有职位的“空缺期”,避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和运行。

教育
引进世界级大学提高综合竞争力
    2016年,高等教育将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将着手引进世界级大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中山大学不在中山?”对外地人而言这是个疑团,对中山人却是一种尴尬。
    马志刚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所名校不仅可以培养人才,提升城市首位度,还能成为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从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中山的高等教育与周边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反观深圳、珠海等周边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培养了专业人才,更注入了发展活力。
    陈良贤表示,教育关系热点民生。全市将按照“普惠共享”原则,做好教育、医疗、就业等工作,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6年,高等教育将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将着手引进世界级大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环保
擦亮“岭南水乡”美丽面貌
    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市,中山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污染治理,今年将重点加强河涌整治。
    “水生态的修复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雨污分流可以涵盖或取代的。”章美锦提出,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并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建设海绵城市等,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陈良贤指出,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市,中山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污染治理,今年将重点加强河涌整治,落实“河长制”,推进水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擦亮中山“岭南水乡”的美丽面貌,保持好中山的绿水青山,建设更加美丽中山。
 
打印】【关闭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