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山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本报记者 文智诚 摄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科技应用力度、农民年均收入、土地单位产出效益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山市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未来中山农业发展之路如何走?市委、市政府在 《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描绘了蓝图:继续高效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市场化、园区化、特色化发展。 中山市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即将召开,就如何进一步具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话题,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和多位市人大代表。他们普遍认为,有“十一五”的良好基础,中山“十二五”农业发展后劲十足,有望再谱新篇,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
●建设“一带两区十基地” 市人大代表、市农业局局长陈锦标表示,市农业局目前已编制了“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草案),未来将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建设一批集聚化、园区化、基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园区。当前重点建设“一带两区十基地”现代农业园区。 “一带”指古神公路长40公里、两边各宽500米的绿色园艺产业带;“两区”指古镇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港口镇“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园区;“十基地”指横栏镇万亩花卉基地,板芙镇5000亩花木基地、大涌镇千亩水稻基地、坦洲镇万亩特色小水果示范基地、三角镇3000亩粉葛间种青皮冬瓜基地、沙溪镇云汉村5000亩花木基地、神湾镇外沙村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民众镇群安村千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围垦公司1600亩粮食蔬菜基地、南朗镇崖口村3000亩粮食生产基地。
●实现农耕区与公路“无缝连接” 完善农田路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我市多年来非常重视这方面建设,2006—2010年全市投入相关建设资金超过5亿元。路网建设使农资、农产品运输能力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得到实惠。 陈锦标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建设“硬底化”主干农路网络,逐步实现农田耕作区与公路网络的“无缝化”连接,实施10.5万亩未通路桥农田的农田路网建设。 同时加强耕地地力培育,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发展保护性耕作。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全农田排灌系统,推进“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的旱涝保收农田建设。
●加强新技术推广提高机械化程度 陈锦标表示,我市将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改良和研发,引进花木、蔬菜水果和禽畜新品种50个、80个和10个。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10户以上。同时要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陈锦标指出,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帮助行业协会组织、种养殖大户、农机专业户购买农机具。在蔬菜和花卉基地内实现耕作机械化,栽植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培育5个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建立5个示范农机维修站,培育50个农机专业大户和100个农机科技示范户。 ●园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市人大代表、市农机监理所所长杜江华表示,我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市场化、园区化、特色化发展。这非常及时和符合中山实际。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应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切实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同时还要有先进的经营模式。他认为,适用中山的模式应是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这是中山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市人大代表、港口镇党委书记吴翘楚说,建设现代农业,必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增加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投入,扩大检测范围,加强对外地调入农产品的质量监控。重点抓好蔬菜、生猪等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跟踪溯源管理。 他表示,港口镇去年以来依法查处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强化了对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坚决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另一方面也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管理,逐步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制度、质量安全公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等。 ●搞好内河整治改善水环境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三防办科长蔡健清表示,农业发展很重要的基础是水利,是一个良好的水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的水资源配置能力和水生态环境得到提升,初步遏制了中山市内河道(涌)水质污染的势头,但仍有不少河涌发黑发臭,有必要加强整治。 他建议,我市应按照人水和谐理念,加大投入,逐步改变河涌“黑臭”的状况。整治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共主干河涌;二是河涌瓶颈;三是居民密集区河涌;四是未达到运行水位标准的河涌。同时,强化河涌的管理,并采取群闸联合调控等方式,使内河涌的水“活”起来、“清”起来、“靓”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