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美丽的岐江河(资料图片) 记者夏升权摄
【开篇语】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年,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将审议“十二五规划”(草案)。这份未来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实施后,将会对哪些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展望十二五规划(草案)”系列报道,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服务业、构建和谐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建设6个专题内容,让读者了解中山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和美中山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 (草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涵盖城市格局、经济转型、创新型中山、开放合作、社会民主、文化软实力、体制创新7 大领域,共59项重点任务。 第一部分 市发改局细数规划亮点 规划体系由《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 “十二五规划”(草案))和22个重点专项规划、22个一般专项规划组成。“十二五规划”(草案)是总体性、纲领性文件,在本级各类规划中具有统领地位。 百姓意见写进纲要 草案从2009年下半年起编制工作启动,至2010年4月,345项前期课题才完成。起草过程中,牵头的发改部门广泛征求了各部门、镇区、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国家级资深专家也进行了指导。 除此之外,起草部门还向社会公开征集建议。市发改局副局长吴坤满透露,他们收到了许多建议,群众的意见多集中在民生方面,如交通、社会保障等。“如有市民在网上发邮件,推介国外的交通的管理,建议中山学习,这引起了我们对未来五年交通管理的重视。”在起草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群众所提的这些意见。 用专栏方式表述 “十二五规划”(草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涵盖城市格局、经济转型、创新型中山、开放合作、社会民主、文化软实力、体制创新7大领域,共59项重点任务。在表述上直接用七大专栏的体例编排。“这是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吴坤满表示,这个创新是为了让市民对规划纲要的重点一目了然。不拘泥于公文形式、不做过多的铺排,开门见山阐述问题,突出重点。不盲目追求“GDP” “十一五规划”中,我市已提到了科学发展观。但起草阶段,谁也没预料到会有金融危机。虽然最终顺利度过,化危为机,但“十二五”规划草案更注重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过去粗放式发展的反思。“不应追求太高的增长速度,要考虑社会的协调发展。”市发改局区域规划科科长陈锡斌说,主要体现“四个兼顾原则”—— 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对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薄弱环节发展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指标和目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设置一些预期性指标,使之成为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鼓舞民众共同努力的方向,又设置一些约束性指标,使之成为政府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与周边城市的对接 “十二五规划”(草案)对于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做了哪些思考?吴坤满表示在区域合作上,首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对接。如公路、城际轨道,港口码头,中山都争取在省里的重大交通工程中占据一席之位。 其次就是组织形式上的对接。如珠中江经济圈的对接,几个城市能否共同考虑在出口商品时形成联盟。“联合到外面去做珠中江的出口产品展销会,产业是无界限的,但有分工的。如灯饰产业,我们中山已在转型做总部经济,但周边城市可以合作做生产加工。”政府的规划作用就是调节、引导。除此之外,还有农林水资源、卫生医疗、社会安全等的应急类的,都应与周边城市建立联盟协调。
第二部分 主要任务分七大领域 “十二五规划”(草案)在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中山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共35项,其中预期性指标28项,约束性指标7项。主要发展任务归纳为七大领域。 一、构建现代化城市新格局 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转型升级带动产业和区域转型升级,构建发展集聚、产业提升、城市拓展相互协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提出主城区首位度;提出加快构建干线公路骨架网络,启动市域轨道交通、慢行系统规划建设,稳步提高公交出行率,实现交通方式多元化。 二、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要以培育现代产业100强和“三个一百”战略为抓手,推进“优二进三”,集中全市力量打造若干重大战略性平台,加快服务业集聚区载体建设。 三、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要全面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科技、人才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强自主创新。人才作为中山发展的核心问题,应构建适应我市发展方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四、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 要在更大的范围推进对内区域合作、对外开放合作,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五、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民生社会事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中山。 六、提高文化软实力 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三个适宜”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智力保障。努力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省以及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七、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改革。一是优化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调处机制,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社会自治模式;三是优化政府管理架构,加快政府管理转型;四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