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履行职能>> 参政议政>> 提案答复 >> 正文
关于加强中山市城市品牌建设的建议

1970-01-01  来源:中山市建议提案在线  【收藏本文】 浏览 3785
案 号 104017
案 由 关于加强中山市城市品牌建设的建议
提出人 陈仕清,叶裕华,彭增华
详 细 内 容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核心概念。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全球城市化普遍推进、国际市场品牌主导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国际国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为平台的综合实力竞争。而城市品牌作为特色和象征已越来越被各个城市所看重,没有品牌的城市就缺乏魅力,就缺乏竞争力。
  城市品牌是良好城市形象的缩影,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志。城市品牌塑造得好,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和整体和谐;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吸引资本和人才的聚集;有利于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为产品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利于整合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具有特色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城市文化。
  随着城市群的崛起,城市品牌越来越成为影响地区间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从顾海滨教授的一次讲课中提到他做的一份调查研究中得知:在国内的省会城市中约60%的市民不知道我国有个“中山市”,这个数据说明,我市的城市品牌有待提升和推广。建议我市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城市品牌建设,利用和挖掘现有资源,科学定位,全面规划,强力打造,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和推动我市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城市品牌建设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准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统筹全社会的力量,整合优势资源,采取有力举措,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办 法
  椐了解中山市在城市品牌的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市民还没有体会到城市品牌带来的全面进步,如:公共事业方面的公交、社工、城市形象等。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城市品牌的建设,成立城市品牌建设课题组,进行专题调研,并具体建议:
  一、着眼长远发展,制定城市品牌建设战略规划
  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强力推进城市品牌建设,成立城市品牌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阶段性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部门分工,制定相关项目内容和计划、整体预算安排,整合全社会资源。
  二、比较优势,准确定位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
  中山市这个城市具有众多的优势,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居住环境优美,工业发达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品牌的潜在优势。另外,中山市中心城区环境优美,在人们心目中曾经具有珠三角世外桃源之美称。我们知道环境是城市品牌的主要名片,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并建立城市的核心优势和核心价值,并进一步明确建立中心城区,集中力量建立好中心,然后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具体做法:由课题组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中山市自身及周边主要竞争城市的经济、自然、文化等资源进行充分考察,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根据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原则,找准我市优势之所在;邀请有关专家或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委托几家资深的专业品牌咨询机构参与我市的城市品牌定位研究,开展可行性论证,提出3-5个较具竞争力的中山市城市品牌定位方案;将初步形成的定位方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确定最被认可的定位方案并加以完善。
  三、采用多种途径,全方位塑造城市品牌,并向公众推广
  城市品牌要向公众推广,首先必须经过价值生产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资源或发挥产业优势,塑造城市品牌。建议依托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特色,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商贸物流中心,促使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的良性互动,着力塑造具有经济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形象;把握历史文化发展脉络,顺应时代特点和要求,刻画都市个性,着力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塑造富有文化个性的城市形象;加快开发具有中山市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中山市曾经是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有众多的群山美景,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依托珠三角西部的旅游区域的优势,提高中山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着力塑造中山市优秀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中山的知名度。
  四、创新建设城市品牌的制度,为城市品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针对品牌建设的支撑项目,认真研究现实基础条件,从项目实际需求出发,创新建设城市品牌制度,优化城市资源资本化配置,确立城市品牌营销意识,使城市品牌在市场化、社会化经营中提升价值增值空间,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放宽条件,降低门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资和外资,投资城市品牌项目,参与城市品牌建设,加快城市品牌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步伐,为城市品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强势宣传,推介传播城市品牌
  制定中山市城市品牌宣传中长期规划,组织本市主流媒体,借助国内外强势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长跨度、高频率地宣传中山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通过手机短信、制作宣传画册、电视专题片等方式推介城市品牌。
  

 

答 复

关于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017号提案的答复

市政协提案和法制工委并陈仕清、叶裕华、彭增华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山市城市品牌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现回复如下:
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缩影,推进城市品牌建设是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过去,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市品牌建设,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高含金量的城市荣誉。未来,市委市政府将坚持不懈,紧紧围绕“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和建设文化名城的宏伟目标,明确思路,有力领导,合理分工, 奋勇拼搏,有阶段有步骤地积极打造城市品牌。
  一、以文化为内核,塑造城市品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中山的城市品牌建设,以文化为重要内核,把文化作为现代化“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极和城市发展“六大战略目标”之一,突出伟人故里等亮点,高举十大文化名片,创新思路,抓紧抓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除了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等金字招牌外,今年中山市还入围了2010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初选名单,是广东省12个入围城市之一,其中专家评审组对我市“文化国际影响力”给予了高分,说明我市以文化为内核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通过文化建设逐渐打造出了与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城市品牌,增强了城市软实力,在根本上提高我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以深入调研为基础,定位城市品牌。
  在2009年,市委宣传部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先后到东莞、惠州、江门、佛山、丽江等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经反复研讨,多方论证,结合中山市优势,尝试将中山形象整体定位为:1、“伟人孙中山的故乡,中国近代史的摇篮,咸淡水文化的中心,海陆型经济的典范”。2、“伟人故里中山,国际人居名城”。3、“伟人故里,幸福中山”或者“伟人故里,和谐中山”。4、“灯都中山,照亮世界”。5、“博爱中山、爱心无疆”。6、“宜居城市,生态中山”。 以上方案还将进一步听取专家学者、广大市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三、以中山特色为依托,建设城市品牌。
  中山在建设城市品牌立足于中山本土特色,综合利用资源优势,把城市品牌做大做强。
  打孙中山文化牌。早在2008年,中山市便提出组织实施孙中山文化工程,进一步加强孙中山文化的研究工作,构建传统文献和电子数据相结合的“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拓宽孙中山文化研究渠道,创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孙中山研究基地和学术论坛品牌;进一步提升孙中山文化的时代价值,赋予孙中山精神时代意义,丰富和完善“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内涵;进一步加快孙中山文化的开发利用,挖掘、传承、发展孙中山文化,如把一年一度的“孙中山文化周”打造成“孙中山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把孙中山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大力推进以孙中山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新闻传播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名人效应凸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打华侨文化牌。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目前有80多万名中山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分布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钱地区。旅外乡亲们在世界各地成立的社团逾200个,一部分侨团已经有百年以上历史。我市紧紧抓住这一优势,在2009年以文化的名义,举办了属于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盛宴——“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大大提高了我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国际影响力。我市还拟建设华侨博物馆,让华侨文化在我市扎根并将其打造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打产业文化牌。中山市以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4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为依托,深入挖掘我市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文化,重点培育小榄五金、古镇灯饰、大涌红木家具、沙溪休闲服饰、黄圃食品、港口游戏游艺等产业集群,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品牌;通过举办“中山美食节”、“中山休闲服装节”、“中山灯饰文化节”、“中山家具文化节”,进一步延伸特色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扩大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形成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对城市品牌建设的贡献率。
  打民俗文化牌。中山市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策划将中山特色的醉龙、飘色、咸水歌以及龙狮凤舞等民俗民间艺术进一步整合成为大型表演节目,保护和传承中山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鼓励各镇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创新,重点扶持有条件的镇区创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打公共文化牌。中山立足于本土的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挖掘、整合、创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增加城市旅游休闲和文化教育的新亮点。策划在东部文化产业园区开辟“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招商引资,发展两岸文化产业集群。推进翠亨村5A级风景区建设、孙中山史迹径二期、方成展览馆、新图书馆、新档案馆、陈氏宗祠、罗三妹山、城市原点、郑观应故居、华侨博物馆、博物馆群、名人雕塑园、翠亨画家村、华侨文学创作基地等一批文化建设项目的落实。
  打博爱文化牌。“博爱”是孙中山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山人民为之感到自豪的城市品格。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市是唯一以公益慈善为主题的参展城市,既彰显了我市的博爱文化,又弘扬了我市的博爱精神。一年一度的慈善万人行在中山已经举办了23届,俨然成为了我市的重要城市名片。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万人行活动的文化内涵,并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充实自愿服务队伍,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让“博爱”成为我市独特的城市品牌之一。
  打“三名”文化牌。凝聚一批名家,充分挖掘当代科技、教育、文艺、社科、体育等各领域的名人资源,争取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参与我市文化建设;创作一批名作,鼓励创作以中山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培育一批名牌,实施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努力把孙中山故居、市博览中心和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打造成著名的城市地标,努力争取省级以上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常设性文化艺术活动落户中山。
  打生态文化牌。中山市充分发挥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人居环境优越的特色,进一步丰富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环保城市等国家级品牌的内涵,推进城市景观的建设,拓展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岐江河、西江、水乡等的保护性发展思路,做好先导性规划,构建城市特色文化体系,提高绿化中山大地的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现有城市园林景观的基础上,计划推出 “百里红棉长廊”、“万亩沉香林”、“岐江休闲江景”、“渔家乐”等自然休闲主题园林(区),促进休闲产业的大发展,逐步把中山打造为文化创意氛围浓厚的最佳旅游休闲人居城市。
  四、以政策制度为保障,巩固城市品牌。
  在领导制度方面,为保证城市品牌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我市成立了文化名城办公室,文明城市办公室等专门的领导小组,以保障中山城市品牌战略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执行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在资金保障措施方面,中山针对城市品牌建设,设立了孙中山研究、文化名城建设、文明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等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形象的设计、营销与推广,以及重大项目和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从资金上保障中山城市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我们还放宽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市品牌建设中来,如2009年第一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就主动鼓励部分民间企业参与赞助,政府和民间资本建立了良好的互利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在人才保障措施方面,中山市计划大量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城市品牌各有关部门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与市内外专业知名营销机构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邀请高水平专业性机构制定前期营销方案,邀请市内外专业的广告与公关公司进行中后期的宣传推广等,以保证中山城市品牌其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
  五、以多种媒体为手段,推广城市品牌。
  中山市在推广城市品牌上实施差异化和整体化的传播策略,整合资源,突出亮点,扩大影响,坚持不懈,争取实效。具体做到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组织本市主流媒体如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等,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户外广告、互联网、手机等传播渠道进行长跨度、高频率地强势宣传。
  此外,我市还通过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2009年,我市组织了第一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并将于2011年10月举办以“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
  今年,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的第一棒落户中山,中山将借亚运的东风,在亚运期间结合孙中山文化周组织一系列大型活动;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已经在紧张进行中,我市将借此契机,以国际性的高峰论坛、大型的图片展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展示城市风貌,提高中山市的知名度和名誉度,提升整体形象。
  最后,我们在此对市政协和委员们对中山市城市品牌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我们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积极打造我市城市名片,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山文化名城形象,为实现“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和建设文化名城的宏伟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


          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2010年6月9日

 
打印】【关闭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