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民进中山市委会在三乡镇古鹤村开展民进会史主题年学习活动。正是这场活动,让我与冯少山这位民进先贤意外相逢。会上,胡子冠主委公布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此刻身处的古鹤村,竟走出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下称“民进”)发起人冯少山;他的女儿冯修蕙是新四军战士,女婿万景光是红色特工,且同为民进发起人之一。 这则消息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一段曾被忽略的历史——如此重要的民进先贤,我们此前竟全然不知。冯少山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的亲友还有谁?是否留存着相关历史遗物?又能从哪里找到与之相关的资料?就在此时,市委会将一项重任交付于我——担任冯少山生平事迹考证组组长。加之我本就是历史专业出身的中山人,研究冯少山,我责无旁贷。 然而,研究之路刚开篇便遭遇阻碍。我先是前往中山市图书馆翻阅民国时期的文献,却毫无收获;随后又到中山市档案馆查询《三乡志》,依旧一无所获。正当我苦苦思索突破方向时,一个念头突然浮现:去古鹤村,寻找冯少山的老宅,向当地街坊邻居打听线索。

驱车四十多公里抵达古鹤村后,我联系上了村党支部书记陈思能。他带我前往冯少山故居,可故居已由其亲属改建为新式住宅,原貌早已不复存在,村民们也无人知晓冯少山的事迹。好在三乡是著名侨乡,我请陈书记取出《古鹤村史》翻阅,没想到真的查到了关于冯少山的记载——尽管篇幅简短,却已是重大突破,让我难掩内心的欣喜。之后,我们又一同翻查冯氏族谱,进一步确认了他的姓名字号。更幸运的是,当天我成功联系上冯少山的女婿王锦培,这为后续研究打开了关键突破口。 
在此之后,我又两度深入古鹤村,联络冯少山的亲房亲属,再次仔细核对族谱中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开始着手联系散居在上海、北京、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冯少山亲友,一点点拼凑碎片化的线索。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从6月起,我跟随市委会专访组,先后赴上海拜访冯少山之女冯志康、女婿王锦培,赴北京拜访其外孙万小穗(万景光之子),赴广州拜访其孙子女冯军、冯解、冯青,认真倾听他们口述先贤过往的故事;同时,我还实地走访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民进成立会址纪念馆、北京民进中央会史馆等十余处场所,并且联动上海虹口区侨联、中山三乡侨办、珠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协同查找相关线索。

除此之外,我还在网络上大量查阅《申报》《上海总商会历史图录》《广肇公学》等文献资料,自费购置相关研究书籍。就这样,从最初对冯少山一无所知,到他的音容笑貌、精神品格逐渐清晰——他学贯中西,精通八国语言,既是沪上名流、商界领袖,也是爱国华侨、民主先驱;他懂法守法、能写会算,擅长骑射、通晓工商,更以一颗赤子丹心投身救亡图存的事业,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体育强国的实际行动践行理想;他乐善好施、毁家纾难,是人们眼中的“财神”“慈善家”,更是连接海外华侨的桥梁、上海商界的旗帜。 半年间,我常常因为研究中尚未解开的问题辗转难眠,也常常因为翻阅《申报》上细密的小字而双眼酸涩;我主动减少非必要外出,居家“闭关”,全身心专注于研究,与家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冯少山。即便研究到深夜,头昏眼花、嘴角起泡,我依旧乐此不疲——我深深明白,若是无人挖掘这段历史,冯少山的爱国故事便会淹没在时光的洪流中,这将是一份难以弥补的遗憾。 于是,我放弃休息时间,日复一日地挖掘资料,只盼望能早日还原冯少山的生平全貌,让这位先贤的故事为中山增辉、为广东添彩,更让广大民进人铭记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正道如炬,薪火相传。爱国、民主、团结、求实,是冯少山的精神底色,也是我研究与学习的方向。从他的事迹中,我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爱国从不是一句空话。未来,我会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继续深耕这项研究,直至这份成果能够告慰先贤、启迪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