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重要的是引进人才
|
|
2008-08-29 来源:中山日报 【收藏本文】 浏览 606 次 |
|
|
在前日和昨日召开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暑期座谈会上,我市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围绕建设“三个适宜”新型中山献计献策,就引进人才、促进企业股权流动、建设生态市等问题各抒己见。
■要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引进 民盟市委会主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志刚认为,在努力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基础上,要以引进培养人才为抓手。中山应围绕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适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服务、资金扶持和奖励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成长性产业集聚。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建设人才专用房,对引进人才实行“绿色通道”服务等。 中山每年有一万多名非本地户籍初中生就读,可毕业后优秀学生全部回家乡读高中。针对这一实情,民进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周信建议,每年选1000名优秀非本地户籍初中生到指定高中就读,这就等于不花一分钱造出来一个纪中,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很可能会再回中山。 农工党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麦建章认为,现阶段我市实用型人才需求远远大于科研人才需求,因此要更注重实用型人才和我市重大项目急需人才的引入,最好是引进那些自带项目的人才,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本土人才上。
■鼓励民营企业把股权拿出来流动 马志刚认为,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中山创新的重中之重,技术创新的重点又在于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一是要注重创新资助,如加大对技术创新产品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二是要抓住创新重点,择优选出技术创新的重点产业项目扶持;三是要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 周信表示,必须采用一种系统性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以产业转移为例,必须考虑到系统性的联系,既要强调政府引导,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吴月霞认为,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是中山经济的优势,要通过产业组织的创新,将产业组织结构“翻土”,搞活经济成分。首先,搭建产业组织创新的平台,成立产权交易市场。股权流动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要鼓励民营企业把股权拿出来。其次,出台有利于产业组织创新的政策,如设立产业组织创新扶持基金。
■保护生态环境要变被动为主动 在“适宜居住”这个方面,周信认为,可考虑建一个生态示范区,作为生态建设的一个典范,又能起示范作用,又能吸引全国游客。 致公党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吴竹科也认为,建设“三个适宜”的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吴月霞则提出,应考虑如何在保护优美环境的基础上让优美的环境造福中山人民。中山的旅游景点较分散,可设想将五桂山当做葡萄杆,其他旅游景点看成葡萄串,用这根葡萄杆将葡萄串连起来,开辟出环保、名人、文化等相关旅游线路。
|
|
记者 晏飞 禹媚 缪晓剑 通讯员 统宣 |
【打印】【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