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务动态 >> 正文
陈坪生:以史明鉴,以党为师 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2018-04-28  来源:中山民进  【收藏本文】 浏览 4656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首次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在当时的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今年是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口号的70周年,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进入习近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征途,国际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叙利亚危机笼罩上空,南海局势日趋严峻,作为民主党派的成员,有幸学习研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重温“五一口号”,进一步提高了对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建国建军所起的重大作用的认识。深刻体会到“五一口号”的含义,切实感到“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和改革、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证明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多党合作是完全千真万确的选择。       
  我们现在纪念“五一口号”,就是要切实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和落实各民主党派章程的政治纲领,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以史明鉴,以党为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得此名。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用实事求是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历史证明,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
  二、关键时期,不辱使命,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积极建言献策,砥砺前行
  “五一口号”的第四条和第五条已经鲜明地给我们民主党派提出了行动纲领。口号指出“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
  鉴于此,党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在最艰难的历史时期为新中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同时,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也逐渐形成。历史再次证明,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首要职能。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是民主党派一项中心任务。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强调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为政党协商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延安精神”是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纪念“五一口号”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其实纪念“五一口号”70周年的提出就是默默地昭示我们一定要以史明鉴,牢记历史,不辱使命,砥砺前行!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吹响了全党全国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新时代号角。

民进中山市委会实中支部  陈坪生
2018年4月26日

 
打印】【关闭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